爱书阁>穿越小说>安西兵日记>第175章 紫宸殿廷议

第175章 紫宸殿廷议

  某种意义上来说,节度使接近古之诸侯,历史已经证明了,不受约束的权力一定会导致失控,可大唐竟然忘了历史的教训,开起了倒车。

  结果毫不意外,节度使出现后仅仅几十年安史之乱便爆发了,大唐付出了惨痛的代价,此后也一直在为这个错误买单。

  如今大唐重归一统,终于得到了纠正错误的机会,想要避免再犯错,只有从根源上消灭这个本不该再出现的妖怪。

  凉亭里进行了一场坦率的聊天,烦了回家去等着消息,时间一天天过去,他沮丧的以为自己又白操心了,没想到这回却等到了。

  八月二十二,圣旨下达,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加封检校司徒,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入朝奏对。

  蔡州刺史李德裕升通议大夫,调任魏博安抚使,兼监察使。李光颜调任魏博兵马使,田布任兵马副使。

  宣武军节度使韩弘加封司徒,中书令,入朝奏对,张宏靖调任宣武军节度留后……

  魏博和宣武两镇归附终于尘埃落定,大概与烦了预想的差不多,只是魏博兵马使不是李愬而是李光颜,看来老李不太放心李愬,选择了军功卓著的李光颜,另外还留了个田布任兵马使,也算双保险。

  同天有调兵文书下达,驻守郓州的神策一军回京休整,刚刚编练完成的二军驻守郓州,同时继续抽调神策军两万赴东都编练,不意外的话,番号将是神策三军,老李在紧锣密鼓的抓兵权,也不知道吐突大监的心情如何。

  烦了每三天去一次军中,剩下的时间在后院摆烂,买了些鱼放到水塘里垂钓,可惜大部分都被巴扎给啃了。

  月儿连续找了三个郎中,却仍然没有身孕,三个郎中的说辞大概相同,幼年的经历对她的身体造成了严重伤害,除了那条瘸腿还使她极难受孕,其实都明白,所谓的极难只是好听的安慰,她已经没有做母亲的机会了。

  月儿有些愧疚,“哥,对不起,不能为你生儿子了”。

  烦了把她拥到怀里说道:“没事,我不太喜欢儿子,其实我不愿你生孩子,太吓人了”。

  月儿用头用力顶着他,过了一阵才道:“哥,无论怎样,我还有你”。

  “当然了”,烦了笑道:“咱俩什么交情”。

  月儿站直身子的时候完全看不出哭过,她轻舒一口气道:“好了,哥,听说成都府有造纸手艺好的匠人,还有雕版印刷良匠”。

  钱庄发展到八家,钱票渐渐被接受,铜板镀银钱票制作繁琐精美,确实难以仿制,可本身制作成本高昂,只能作为大额钱票使用,到现在只发行了十贯,五十贯和一百贯三种。如此大面额的钱票注定只能在少数大商贾之间使用,普通人根本用不到。

  除了防伪,制作成本低廉和携带方便也是货币很重要的流通条件,必须方便更多人使用才行。成都府作为大唐四大都市之一手工业发达,有高手工匠并不奇怪。

  烦了知道她是想出去散心,心里不想她去,话说出口时却成了:想去就去吧,早些回来。

  月儿是个雷厉风行的人,立刻吩咐打点行装,自己却去了西院,看来是要跟潇潇说什么。

  瑶儿担心的看着她远去,“郎君,月娘子要出远门……”。

  烦了抹了把脸,“没什么,不远”。

  他一直没搞懂与月儿的关系,兄妹?夫妻?伙伴?好像都不太准确,算了,爱什么什么吧,这也不重要。

  八月二十八,圣旨来到,罢杨凡唐邓节度使,旌节与天子剑收回,升金紫光禄大夫,冠军大将军,领安西军兵马使,另加封翰林学士供奉内廷。

  淄青之战的封赏终于下来了,烦了卸任唐邓节度使,文武散官都升到正三品,除了荣衔,具体任命则是安西军主将兼太子府中舍人,另外又加了一个正牌翰林学士,这就有意思了。

  唐初设翰林院,网罗一批有学问的名士养着,日常工作就是陪皇帝下棋作画或者吟诗作赋,并不谈国事,类似于政治花瓶。

  后来慢慢开始参与朝政,到玄宗时正式命名翰林学士,负责给皇帝出谋划策,起草内廷诏书等工作,外廷诏书还要经过层层审批,内廷的则可以直接下达,翰林学士的政治地位因此一飞冲天。

  翰林学士的人数不定,选拔范围很广,从顶级大佬到八品小吏,只要皇帝看中都行,相当于嫡系心腹,也是皇帝制衡宰相与宦官的重要帮手。现在的翰林学士大约分为两种,一种作为朝臣的纯荣誉头衔,不用进学士院值班。另一种则相当于皇帝的贴身人,有单独求见皇帝和向皇帝打小报告的权力,皇家宴会时座位仅次于宰相,也被称为内相。

  单看明面上的官职他丢了节度使是血亏,但论政治地位却又是上升,不好说是赚了还是赔了。

  仅仅隔了一天,公文送达,老李宣他入内廷仪事,烦了没想到这么快就来活儿了,打扮好赶到紫宸殿时皇帝已然高坐,两侧分别坐着裴度,李绛,皇甫镈和崔群四位宰相,

  除了这几个顶级大佬,皇帝右边侧后还坐着一位老臣,正是已经致仕的老武,看来是列席旁听人员了。

  烦了上前行礼,老李随手一指自己左手侧后位置让他坐下,然后说出今天的议题,“今日招众卿来,专议山南两道罢节度使一事”。

  烦了心下一凛,老李说的是罢山南两道而不是山南东道,谁说皇帝不果断的?

  殿内众人或多或少都已知道些消息,皇帝有意在山南两道罢节度使,将地方军政之权分离开来,这无疑开了安史以来的先河,是削藩的第一步,也是重要一步。

  之所以选择山南,期间大有深意,单看位置,山南两道东接荆楚,西抵陇蜀,南控大江,北距商华之山,与关中只隔着一道秦岭,无疑是大唐的战略核心区域。之所以选择这里做实验田,最重要的原因是荆襄唐邓富庶,远离关东藩镇,利于掌控,即使出现问题,朝廷也能就近解决。

  这个时候老裴是要第一个发言的,他没有犹豫,直接点头道:“臣以为可!”。

  崔群,皇甫镈和李绛纷纷道:“臣等附议!”,老武和烦了也表示附议。

  老李很高兴,没人反对自己的提议,地方改制众望所归。

  “事不宜迟,那便商量施行事宜吧”。

  大方向有了,具体实施不能乱来,是要有计划的,众人开始商量细则,首先是兵马驻防,烦了今天代表的就是军方,又曾就任唐邓,这事儿当然得他开口。

  他建议县一级不驻军,衙役和乡勇足够应付日常缉盗,州一级可根据辖地大小,人口,地理位置等具体情况驻弱军三百到八百,严控铠甲军弩,归刺史直属,足够应对小规模叛乱。

  整个山南两道,各选兵马六千到八千,驻守重要的大城和关隘,如此两道三十多州,总兵力约两万出头,地方负担不重,也能应对大部分突发情况。

  殿内众人齐齐点头,山南两道不靠边境,不靠割据藩镇,又紧邻关中,确实没有必要留太多兵马,这个安排是合理的,省下的钱粮赋税运来京畿,也可以支持西川边关。

  崔群建议大量使用原有官吏,他们熟悉本地事务,能避免官制改动引起的麻烦,待步入正轨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。

  裴度建议多以讲武院肄业学子出任各州及两道驻军将校,此论引来老李频频点头,讲武院学生进入州郡驻军,无疑能大大增强对地方的影响。

  李绛则提议将监察之权收归朝廷,地方上已经有了政,军和财权,监察之权必须由朝廷掌控,以震慑官吏上下勾结。

  老武曾治蜀多年,建议山南西道的驻军应侧重西部,可以监督和支援川蜀,最好将剑阁划归山南西道,使蜀地没有闭关自守的可能。

  烦了提议趁这个机会,推行两税新制,使百姓获得实惠,减少动乱的可能。

  众人纷纷出谋划策,书吏记下一条条意见,整个计划迅速完善,然后便是两道各地属官的具体任命和兵马驻守地等,老李听的连连点头。

  殿内这群臣子军政经验丰富,对各处细节考虑的很是周全,进展比他预想中还要顺利的多。

  参与这件大事让所有人兴奋莫名,却没人注意到皇甫镈的落寞,这事儿他是真的不擅长……
  https://www.ishubook.com/shu/108744/57145694.html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s://www.ishubook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s://m.ishubook.com